“打新热回来了,但打新策略已经完全不同了。”某公募基金资深人士表示,今年以来,随着A股打新赚钱效应回归,公募基金参与网下配售热度显著提升。但是,随着市场和监管环境变化,公募机构IPO打新策略经历了从“集体躺赚”到“靠专业吃饭”的演变。
7月25日,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发布2024年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“白名单”,博时基金、大成基金等21家机构入围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,去年底以来,打新策略从部分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,转变为收益增厚的方法之一。同时,监管新规对机构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一些中小基金几乎退出了打新市场,头部公募成为“主流玩家”。
公募打新策略重回视野
“2024年10月前后,随着市场活跃度上升,公募发现IPO打新又可以赚钱了,于是,沉寂已久的公募打新策略重回视野。”上述公募基金资深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。
据Wind数据统计,2024年9月以来,红四方、长联科技、强邦新材等多只个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倍,打新“大肉签”频出。今年前7个月,A股59只新股首日收盘“0”破发,上市首日收盘价平均涨幅超230%。
在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二季报中,不少产品提到了上半年打新的收益贡献,以及下半年计划通过打新增厚收益的策略。其中,不乏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增强型产品计划通过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打新获取超额收益。
例如,万家沪深300指数增强的二季报显示:“后续投资运作继续坚持以量化多因子选股为策略基础,积极参与科创、创业板打新等事件性机会,追求长期稳健的超额收益。”Wind数据显示,该产品今年6月获配科创板影石创新,7月获配科创板屹唐股份,新股上市首日都有翻倍以上的涨幅,2024年下半年,该产品获配多只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,为产品贡献了超额收益。
还有些公募产品在向指数化策略转型的同时,以打新策略增厚收益。例如,长盛盛崇混合的二季报显示:“本基金2025年3月以来转向沪深300指数化策略的稳健配置。在满足新股网下申购的沪深股票市值要求后,积极参与新股网下申购,获取打新收益增强。”
此外,前海开源盈鑫在二季报中表示,将持续通过打新来增厚组合收益。
宝盈中证A100指数增强二季报显示,积极参与新股研究,甄别新股参与价值,对于有价值的网下新股申购会积极参与。
公募打新策略演化
公募基金作为IPO网下打新的A类投资者,一直享有优先配售权。近些年,伴随市场和监管环境变化,公募基金参与IPO打新的策略经历了调整和演变。
中金公司研报显示,在2019—2021年网下打新制度红利期,2亿元规模的A类账户打新收益贡献可达10%以上,而2025年预计将降至4.54%(不含北证)。
据了解,传统的公募“打新基金”主要采取两种策略:一种是“固收+”策略,通过仅配置少量的股票仓位满足打新要求,其余资金投资债券,加之打新收益增厚,形成“低波动+打新增厚”的收益模式;另一种是“指数+对冲”策略,在配置指数成分股作为底仓的同时,做空相应股指期货对冲风险,将收益锁定在打新收益上。
“过去,公募‘打新基金’凭借低风险、高收益的特点,成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金的重要配置选择。”业内人士称,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,这种单一策略的脆弱性暴露无遗。当市场下跌、IPO放缓时,大量资金迅速撤离,留下规模大幅缩水的“空壳”基金。